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乡镇动态>详细内容

做群众致富领路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15 16:03: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夏邑县车站镇沈庄村蓝天食用菌种植基地,我们见到了被市委表彰的优秀党员、沈庄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张艳军。48岁的年龄,黝黑的面孔,朴素的衣着,让我们怎么也不能与身家上亿元的大老板对上号。

    站在办公楼的四楼,俯瞰着560亩的种植基地,向我们介绍起种植基地的情况,张艳军如数家珍:“现在我们基地拥有标准化食用菌工棚520座,年产量1100万斤,年产值1.8亿元,是集菌种培育、食用菌种植、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有机肥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走在一座座标准化蘑菇种植工棚中间的水泥路上,张艳军给我们说起了今天成功的来之不易。张艳军兄弟六人,他排行老四。因家境贫寒,他读完初中就在家务农。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他跑过运输,开过草酸厂,办过造纸厂。2000年,因造纸厂污染环境,他变卖了所有的机器设备,利用原有厂房,开始种蘑菇。就是从那时起,有了蓝天食用菌种植基地的雏形。为了把蘑菇种植做大做强,2002年,他从福建漳州请来技术员,开始生产菌种,供应周边的菇农,并且承诺,凡使用蓝天的菌种,厂里负责回收蘑菇,当年就发展带动村民种植蘑菇100多个工棚。作为有机食用菌,菇农收入可观,辐射带动周边虞城、砀山、单县、曹县等四五个县城的百姓纷纷加入蘑菇种植的行列,到2007年,签单种植户就达到1800户。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蘑菇种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时蘑菇种植的原材料稻草4毛钱一斤,蘑菇仅卖5毛钱一斤。为了不让辛勤的菇农受损失,张艳军咬牙回收了种植户手中的蘑菇,低价出卖,几年来的辛苦一下全赔了进去。

    看着刚刚建好的厂房,不服输的张艳军决定做基地。他瞒着妻子卖了车站街上的几处房产,又从老父亲那里借来老人存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建起了种植工棚、储藏车间和加工车间。这样,就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市场价格低时可以选择储藏,等到高价时再卖出。说起跨出的这一步的艰难,时过八年了,张艳军想起还是一肚子心酸。妻子冯桂花到现在说起来还难受:“赔钱是一方面,我最怕的是把他的身体累垮了。”

    在张艳军的坚持下,多年的种植经验,加上新品种的引进,以及在技术管理上积累的成功模式,张艳军的蘑菇种植基地很快扭亏为盈,2010年实现纯收入近千万元。

    “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带领全村的乡亲一块种蘑菇、一块致富。”有了经济做后盾,张艳军说话更有底气:“我建棚,大家种,盈利了5比5分成。”说干就干,2010年开始,张艳军自己投资建蘑菇种植工棚,无偿提供给菇农,无偿提供的还有菌种、稻草、牛粪等原材料,菇农只负责打水、覆土、采菇等生产管理的费用,这对那些没钱建棚的群众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在种植基地,我们遇到了53岁的菇农侯留进。他家在距离沈庄村7公里的秦院村,去年在这里建了6个蘑菇棚。说起收入,侯留进激动地说:“我有3个儿子,给儿子盖房子、说媳妇欠了一屁股债,仅仅一年,6个蘑菇棚纯收入就有50万元,今年我准备再建几个棚,还上债不说,我还准备买辆汽车呢!”侯留进还告诉我们,在基地开着汽车来种蘑菇的人多了,“你别看这蘑菇棚不起眼,都是摇钱树呢!”

    如今,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52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26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3000余户15000人从事的蘑菇种植行业,年产值1.8亿元。张艳军富了,沈庄村富了,周边的群众富了,车站镇富了!

    说起下一步的规划,张艳军踌躇满志:“今年,我们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将由规模化走向工厂化,计划到‘十三五’末,在现有560亩的基础上翻一番,打造千亩蘑菇种植基地,吸引更多的群众来种蘑菇,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