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夏邑“三大法宝”圆农家子弟大学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24 16:25:00 浏览次数: 【字体:

     金色5月,丰收在望。5月22日,记者走进5年前实施“教育兴县”战略的夏邑乡村,映入眼帘的是“高大上”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凳、现代化的“班班通”。“泥腿子”、“泥台子”、“泥娃子”早已不见踪影。

    在火店镇余庄村头,村民们热议着村里今年谁家的娃学习好,谁家的孩子该考大学了。镇中心校校长隋俊波介绍,该村是全县闻名的“大学生村”,近年来考进各类大学的学生100余人,村里张榜公布时,贴满了村室围墙。考入北大清华的学子,全镇就有7人。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该县被北大清华录取的40多名学生中,有36名是农家子弟。去年全市高考666分以上的考生共20人,夏邑占7位,位居县级第一,有7人被北大清华录取。为何夏邑能有这样骄人的成绩?县委书记梁万涛透露出秘诀:“夏邑有‘三大法宝’圆农家子弟大学梦,这就是均衡资源、生本课堂、高尚师德。”

    均衡资源。“十二五”期间,该县实施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县领导带头捐款,党员干部慷慨解囊,先后捐款1000余万元,购买学生课桌凳、讲桌、教师办公桌3.7万余套。去年在银川跟父母上学的刘蝶暑假回老家,在王集一中转了一圈后,闹着要回老家上学。他说:“银川那里的学校还没有‘电子白板呢!”“十二五”期间,夏邑共投资近亿元,新建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餐厅329座,购置各类图书500余万册,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享受到了和县城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生本课堂。这是记者在夏邑县实验中学课改组听到的一个新概念。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涵盖了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重建三方面的变革。“由6名学生组成的‘成长共同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最终达到解读教材能力的不断提升。”县实验中学校长关开平对记者说,“目前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已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应用,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高尚师德。县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师德报告会。胡桥一中语文教师朱爱芝,先后被评为省优质课教师、市师德标兵。2000年,其父亲意外摔成粉碎性骨折,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照顾,但她仍坚守三尺讲台。她对父亲说:“我是个党员,都看着我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请您理解我。”父亲摆摆手说:“你走吧,别耽误孩子们的课。”她没钱请保姆,女儿多次被锁在家里,每次看到孩子扒着门缝哭喊妈妈,她同女儿一起掉泪。像朱爱芝这样辛勤的园丁,在夏邑数不胜数。

    夏邑县面向农村均衡资源,面向学生深化教改,面向社会以德施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真谛,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