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以前哭着过,现在唱着过”

来源:商丘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26 17: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res01_attpic_brief

res03_attpic_brief

  5月20日,当商丘日报“百岁人家感党恩”采访组一行来到夏邑县中峰乡大常庄村时,刚一下车,便看到一位老人迎了上来,她就是本次采访的主人公——今年已经101岁的老人董氏。

  老人生于1920年4月,祖籍安徽省淮北市。十几岁时,淮北突发大水,淹没了老人的家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给儿女挣一条生路,老人的父母无奈之下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之路。连续几年的漂泊,最远曾逃到南京,最后一家人辗转来到了夏邑县,并在此短暂安顿下来。全家的日子过得依旧艰难,为减少“负担”,老人父母无奈把仅十几岁的长女董氏嫁到了一样穷的常家,让她在夏邑“扎”了根,这一晃就是80余年。

  多年逃荒、远嫁他乡,过往的回忆对老人而言苦不堪言。“刚嫁来的时候,家里就只有4只碗、1个烂蒜臼和1口漏锅,房顶上还有个大窟窿。”婆家除了她,还有4个男人,婆爷爷、公公、丈夫和婆弟弟。婆婆的早逝,使整个家无人打理,四面漏风,破败不堪。“家里就4只碗,吃饭时总有一个人等别人吃完后再吃,吃的馍比锅还要黑。”除了生活上的困顿,老人觉得日子也难熬得很。“那时候每天从天明干到天黑,清晨干,干完回家吃点儿饭,晌午接着干,下午再干,晚上还得摸黑干。我白天干活,晚上愁得睡不着,就在那里哭”。

  好在一切都已过去。自从解放后,一家人的日子逐渐走上了正轨,而且过得越来越好。“我以前是哭着过,现在是唱着过。”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很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不自觉地笑了起来。“她现在天天高兴得很,这都是享国家的福。”一旁的儿媳翟秀芝介绍说,党委、政府一直都非常关心老人,每月各项补助加一起,老人能领到600多块钱。“这些钱我们都让她自己拿着,她自己想吃啥吃啥,想买啥买啥。”老人的大女儿常秀英说,“母亲身体不错,眼不花耳不聋,腿脚利索,现在还能做家务活,根本闲不下来,她还经常到孙子的木料加工厂干活呢!孙辈们都疼她,看见好吃的好玩儿的就惦记着老太太,平日里也时常来陪老人说说话,弟媳妇更是将老太太当作娘家母亲那般孝顺。”

  80余年风风雨雨,当年家徒四壁、摇摇欲坠的家庭如今已经逐渐壮大,欣欣向荣,儿女子孙们也都有了各自的人生规划,为大家和各自小家的幸福拼搏奋斗。老人的丈夫于20多年前去世,两人育有两女一子,如今已有3个孙子、9个重孙。其中3个孙子关系和睦,弟兄仨的小楼并排挨着,建筑格局完全相同。小楼对面就是二孙子常伟力开的一个木业加工厂,这个厂子也承载了全家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除了感念党恩、感谢党委政策好,翟秀芝还认为美好的生活与一家人的辛勤劳作分不开。“孩子他爸都60岁了,还不愿意歇着,说趁能干再干几年,现在还在山东干着油漆活儿呢。”翟秀芝说,“穷富都是自己过的。”这种勤劳致富的观念也同婆婆的影响分不开。据她回忆,她很少听到婆婆“倒苦水”,讲早年生活的艰辛。董氏爱好唱戏,挖河时唱、下地干活时也唱。这种热爱生活、踏实肯干的作风,也影响了子孙后代。

  老人家中的墙上贴着不少奖状,仔细一看都是重孙女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获得的奖励。提到这个重孙女,老人开心地说:“我这个重孙女可知道学习,这就只挑了几张贴上,还有可多没贴嘞!”

  说到现在的幸福生活,董氏总是不时地感叹,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她还告诉记者,9年前,二女儿带她去北京天安门,她专门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感谢毛主席将我们从乱世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穷苦人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屋里头还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嘞!咱们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共产党!”

  当记者得知董氏喜欢唱歌唱戏时,就极力邀请她为大家展示一段。坐在屋外,阳光披洒在身上,老太太亮嗓唱出一首首属于她的那个时代的歌曲。这些歌见证了她从豆蔻到期颐,就像一坛老酒,时光荏苒,酿出了醉人的沉香。初夏的风轻轻吹拂,老太太不再清亮的歌声就随着这清风飘向了枝桠、麦田,飘向了天地之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