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市、区)政府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夏邑县人民政府

乡镇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4052100000073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4-05-20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

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商丘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 【字体:

商政〔2022〕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商丘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0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商丘市
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商丘市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由大到强发展的转型攻坚期,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商丘的机遇期。按照商丘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依据《河南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编制《商丘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主要阐明商丘市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行动纲领。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同时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

一、“十三五”主要成效与“十四五”形势分析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耕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效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形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初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9.2万亩,顺利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实行“增违挂钩”机制,加大违法占用耕地执法监察力度,全市违法占用耕地比率降为8.3%,违建别墅专项整治、“一河两路”专项整治走在全省前列。

林湿资源有效保护,保障作用显著增强。森林商丘建设取得新进展,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编制并认真实施《森林商丘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完成造林54.27万亩,森林抚育38.14万亩,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建成“同心林”实践基地,进一步弘扬商丘民权林场的“河南塞罕坝”精神。农田防护林初具规模,有力保障粮食增产。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宁陵白蜡杆、民权葡萄、虞城杂果等十大名优经济林基地进一步完善,特色经济林产业有序发展。柘城容湖国家湿地公园、睢县中原水城国家湿地公园、虞城周商永运河国家湿地公园、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等4个国家湿地公园均已建设完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民权黄河故道湿地被核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土地利用效能与保障作用有提升。创新实施“捡金豆”工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及有效盘活成效显著,实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率为23.8%。重点项目保障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征收土地12.26万亩,批准增减挂钩建新区5.34万亩,交易增减挂钩结余指标1.71万亩、资金33.05亿元。

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实施《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构建“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区、网络化”发展格局。统筹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初具成果。改造脏乱差居民区和城中村,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扎实开展。开展商丘市自然资源系统机构改革,组建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推进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各县(市、区)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国土三调”和统一时点更新任务,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作基础。深入落实“放管服效”改革要求,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全流程办件工作;推进“审、证、验”合一,提高自然资源审批办事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矛盾突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压力仍然较大,林湿保护与利用仍需加强。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统筹协调。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粗放利用等问题仍然存在,低效建设用地仍需盘活,节约集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面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可循环的资源利用方式仍然存在短板。

二是自然资源改革创新任务艰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尚需完善,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格局仍需优化。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尚待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需进一步构建。

三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工作刚刚起步,各类数据有待整合完善,面向自然资源的防灾减灾与科技创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保资源要求将越来越严、保发展任务将越来越重、保生态标准将越来越高、保安全责任将越来越大、保提升能力将越来越迫切。在内生动力和外在因素的多重作用下,自然资源事业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多重战略叠加促发展。我市即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五区一群”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快实施,“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城市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七个强市”的发展方向基本确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基础上积极申建创建河南副中心城市迎来机遇。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入发力期,各项积极因素加速集聚,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作用于未来发展。这就要求商丘市充分发挥区位和国土空间的承载优势,提高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推动各项战略稳步落实。

新一轮空间规划即将出台。从全国层面来看,全国、省、市、县、乡镇“五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全面完成,规划实施将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就我市来看,“东扩、西延、南优、北强”城市发展格局等空间发展轮廓已然明晰,空间战略及精准管控措施的落实面临挑战。依据规划,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优化,加强“三区三线”管控,制定差别化的国土空间管控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服务高效化、均等化等任务需进一步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是“森林商丘”建设的后发期,是黄河故道生态质量提升的关键期,是打造“美丽商丘”的攻坚期。新时期内,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针对黄河故道、商丘民权林场等重点区域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持续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定不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贯彻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统筹兼顾,促进自然资源整体保护与高效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深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创新,推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政工作贯穿于自然资源工作全过程。落实“党政同责”,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自然资源工作的首要位置。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保护优先与绿色发展。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两山”理论、“生命共同体”理论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为基本底线。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真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和整体化保护、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

坚持资源高效与合理利用。提高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坚持资源利用的质量、效益双并行,助推资源利用方式的加速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发挥政府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监管作用,维护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系统思维与创新引领。从系统性、整体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以保护、修复和利用三位一体,开展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保护利用工作。不断深化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持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自然资源要素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主要目标。

面向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面向自然资源改革创新,面向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到2035年,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水清岸绿的生态空间。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体系全面建立,实现碳达峰,推进碳中和。自然资源管理高效有序,自然资源基础支撑能力更为坚实,到2025年目标如下:

自然资源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到2025 年末,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省定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不低于155万亩。严格落实黄河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各县(市、区)地下井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加强林地和湿地资源保护,到2025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7.36%,湿地保护率达到25.6%,完成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并新增4个湿地公园。

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供给总量和强度有效管控,保障更加精准高效,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河南省指标要求,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率每年达到15%以上,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问题从源头减少。建设用地效益进一步提升,单位GDP使用建设用地下降率达到省控要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结构更加合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地热、矿泉水资源可用储量逐年增加。

生态系统整体质量进一步改善。以“黄河故道与大运河”为主动脉的森林水系生态网初步形成。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沙化土地进一步治理。多举措控污治污,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全市地表水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县级以上及乡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水质进一步改善。黄河故道湿地生境有效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青头潜鸭、震旦鸦雀、小天鹅等濒危鸟类数量持续增长。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基本形成。“三级三类”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并全面实施,“核心引领,两翼双轴,一带四板块”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城市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功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能级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及确权登记全面展开。地理信息数据进一步完善,形成现代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新局面,对自然资源业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

指标

属性

自然资源保护

森林覆盖率(%)

16.75

17.36以上

约束性

湿地保护率(%)

17.92

25.6以上

约束性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

95

97以上

预期性

自然保护地占比(%)

0.59

1.5以上

约束性

农田林网控制率(%)

——

95以上

预期性

沙化土地治理率(%)

——

达到100

预期性

地热资源开采回灌率(%)

80

达到100

约束性

自然资源利用

耕地保有量(万亩)

1046.02

省定目标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849

1849以上

约束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万亩)

累计695

累计850

预期性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23.8

省定目标

预期性

地热开发利用目标(万立方米/年)

20

30以上

预期性

矿泉水开发利用目标(万立方米/年)

10

10以上

预期性

国土空间管控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927.46

省定目标

约束性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万亩)

9.73

省定目标

约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万亩)

349.10

省定目标

约束性

基础支撑能力

1:1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率(%)

——

达到100

预期性

集中建设区三维实景模型覆盖率(%)

——

达到100

预期性

三、构建整体化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

(一)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完善耕地保护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市、县、乡、村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对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继续推行年度自查、期中检查、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耕地数量质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完善协同联动机制,落实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林业、统计、审计、监察等各部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职责。

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作用,有序开展管控性保护,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等相关项目管理,探索“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和提升机制。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项目未批先建、挖田造湖、挖湖造景、“大棚房”、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闲置”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执法监管力度。

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商丘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办法,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涉耕保护区域的奖补力度。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单位、国有农场及实际承担保护责任的单位等履行保护义务的主体,探索差别化分类补贴标准。

专栏1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程

重在提质。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农田基础条件好的地方,按照相关规划及技术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各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其中:永城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夏邑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9.4万亩、虞城县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柘城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宁陵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睢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1.2万亩、民权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6.8万亩、睢阳区建设高标准农田9.6万亩、示范区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

稳在保量。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按照“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的原则改进和规范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对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落实耕地数量、粮食产能等指标核销制。基于相关现状调查及潜力评价开展补充耕地、土地复垦等项目,保证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指标的有效落实。

加强“一体化”监管。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规范种植结构,进一步明确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持续落实省级“一网两长”制,依托卫星遥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耕地动态化巡查监管。

(二)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地名录,明确保护范围。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对自然保护地开展整合归并优化。将整合优化后5处湿地公园、3处森林公园、1处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依法依规建立商丘市自然保护地名录。针对已完成建设但未纳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名录和新建的自然保护地,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商丘市自然保护地名录进行补充。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明确自然保护地的边界范围、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

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明确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分级管理职责,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依据相关规定对各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

加快自然保护地现代化建设步伐。以自然保护地分布为基础,推动全域生态廊道选址与建设,提高各自然保护地连通性,打造以自然保护地为骨干的商丘市全域生态网。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对自然保护地内重要栖息地、废弃地进行修复。加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高管理队伍技术水平。适时制定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探索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模式、各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产业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自然保护地建设。

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考核。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机制,完善区域内监测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适时开展针对性的评估工作。持续落实“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工作,及时发现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问题,建立相应问责机制。

专栏2  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护工程

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连通工程。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基于交通水系等自然地理格局,对自然保护地内外部分区域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对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及鸟类留有充足迁徙空间。探索人地和谐的自然景观建设模式,在不影响重点生物活动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文化景观带。

自然保护地“硬件”提升工程。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及入库相关工作。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完善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管理队伍配备现代化技术设备。

自然保护地“软件”保障工程。增加自然保护地管护人员配备,提高技术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自然保护地管护技术手段。

(三)持续开展林地和湿地保护工作。

持续开展森林商丘建设。加快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确保森林商丘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加快推进平原林网化,为确保粮食安全筑牢“绿色屏障”。加快推进城市园林化,打造市民休闲地、城市后花园。加快推进乡村林果化,推进“四旁”绿化,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建设森林乡村、森林特色小镇。加快推进廊道林荫化,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进行骨干河流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廊道沿线绿化。

专栏3  林业保护修复与利用工程

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百千万”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为重点,以乡道、村道和河流沟渠林带作为骨干,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所有可治理沙化土地和严重污染土地得到治理。

生态廊道绿化工程。依据相关规划及标准,适度开展郑徐高铁、黄河故道、7条主要高速公路(连霍、济广、商周、商登、郑民、永登、德上)及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7条河流(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的廊道绿化。

森林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区片林,发展立体绿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着力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基本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城市、13个森林特色小镇。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四旁”绿化,启动“一村万树”示范村(试点)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并完善“林长制”。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合理扩大公益林地面积,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和完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库。多举措抢救古树名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措施,营造一批中短周期用材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国家储备林基地。督导民权林场、宁陵林场等完成战略储备林新造林任务的补植完善工作。

优质林果工程。以各县(市、区)特色林果产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苹果、梨、桃等优质林果产业基地,重点推动宁陵县、虞城县、梁园区、民权县、夏邑县林果生产基地建设。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等林产业,推动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蓬勃发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发展苗木花卉、林果业种植。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通过“调整林种结构、完善功能结构、优化布局结构”的措施,推进平原林网结构优化。重点加强泡桐、楸树、白蜡杆、楝树、国槐、柳树、银杏等乡土树种的良种选育。

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森林灾害监测与防范体系,抓好商丘民权林场、民权县白云寺林场、虞城县林场、宁陵县林场、睢县榆厢林场、梁园区林场、永城市林场等国有林场智慧林业试点建设。

推动湿地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建设。以大运河及黄河故道沿线湿地为重点,统筹开展湿地生境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69条河流定界。围绕河道侵占、岸线改造、动物栖息地破坏、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依靠商丘市湿地旅游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建设,适时推进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湿地生态农渔生产示范区等建设,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专栏4  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工程

湿地生态与栖息地生境修复工程。全面提升黄河故道、容湖、惠济河、古宋河、清水河、大沙河、响河、大坡河、包河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针对宁陵县大沙河、睢阳区古宋河和杨大河、虞城县沱河和杨大河、永城市王引河和浍河等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区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城镇污水集中整治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进行鸟类、鱼类栖息地生境建设,设置投食点和栖息避难场所。

湿地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商丘市日月湖、永城市日月湖、睢县中原水城国家湿地公园、虞城周商永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夏邑县天龙湖等大型骨干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工程。拟规划建设睢阳区大沙河省级湿地公园、河南夏邑沱河省级湿地公园、宁陵县大沙河省级湿地公园、商丘市周商永运河(君台路-郑商路)生态湿地公园等4处湿地公园,协同推进湿地保护区和100处水源保护地建设。

湿地重建工程。开展以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为重点的湿地恢复工程,加强河道清淤疏浚与水系连通。持续推进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四乱”突出问题整治行动。

湿地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拟规划建设保护站2个、观鸟台7个、湿地生态宣传教室9个、湿地生态科普宣教基地5个。

全局谋划以“林田湿”一体化保护为重点的商丘市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以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为依据,协同解决林地、耕地、湿地等布局冲突,坚持“田水路林村”一体化修复观,探索“林田湿”为重点的典型农区特色生态修复模式。基于商丘市自然地理大格局,把握黄河故道、大运河遗址、周商永运河等重点区域定位,统筹全域谋划商丘市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鼓励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吸纳本地人员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增设管护公益就业岗位,促进生态脱贫,助推乡村振兴。

专栏5  “林田湿”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重点湿地区域开展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保护管理基础设施等建设;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科普宣教体系;在黄河故道两侧开展廊道绿化工程,加强防风固沙林带建设。

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合理布局一批公园绿地、文化微广场、滨河湿地、大运河生态小镇、大运河生态民居以及城乡绿道等,建设大运河生态景观带。

周商永运河修复工程。以改善流域及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为主要任务,通过河道疏浚、截污、护坡硬化、两岸绿化、河道连通等工程措施修复周商永运河,满足灌溉及生态补水的需求。

水土保持与防沙治沙工程。推进北部黄河故道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工程、中南部黄泛平原防风固沙工程、中南部黄泛平原水土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大民权县、睢县、宁陵县、梁园区、虞城县、夏邑县等地区沙化土地监测和治理力度,完成防沙治沙治理面积3513.33公顷。

    四、构建精准化的自然资源供给保障体系

(一)强化自然资源总量管理。

严控建设用地总量规模。根据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管控要求,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统筹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设定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规划目标、管控目标。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定额标准和控制标准。创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完善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相关政策。到202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严控矿产开采总量。保持煤炭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优化调整产品发展方向,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大地热、矿泉水、非常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开发投入。至2025年全市年开采矿石量、地热、矿泉水得到有效控制。

(二)全面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重点项目用地精准高效。围绕省、市重点项目,科学编制土地保障和用地计划,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首先保障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专栏6  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工程

重点区域:计划指标同步走,按照“东扩、西延、南优、北强”强化组团发展、板块联动。向东加快高铁东站新城区、先进装备制造城建设,向西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向北筹建陆港经济区,向南以商丘古城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创意创新区。

重点项目:精准高效保障用地需求,统筹推进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建设,加快构筑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干,普通铁路为补充的“米字型”网络。密切配合京雄商高铁建设,全力支持三洋铁路等工程建设。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构建高速公路“六横五纵”结构。加快机场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商丘机场投入运营。稳步推进航道港口建设、引江济淮配套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周商永运河修复工程、三义寨引黄灌区和赵口灌区二期配套工程等水利工程。保障基础民生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临空经济区、静脉产业园、各县(市、区)开发区等区域重大产业用地,助推大型新能源基础保障项目等落地。

深入开展“百园增效”行动。打牢开发区规划“一张图”、用地政策体系“一张网”两项基础。打赢存量低效用地盘活、“标准地”出让两场攻坚战。创建开发区土地高效利用示范区,促进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双提升,助推开发区“二次创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厘清全市开发区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和低效用地的底数,按照“一宗一策”的原则提出处置措施。加快处理批而未供土地,妥善处理闲置土地,分类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

专栏7  “百园增效”行动

绘好开发区规划“一张图”:加快推进区域评估,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

织密开发区用地政策体系“一张网”: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形成实现“一县一策”“一园一策”的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

强化用地管控: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开展节地增效制度创新探索,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

持续选树典型、培育样板:每半年组织观摩一批进展快、成效好的开发区,年底开展开发区土地高效利用评价。

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增存挂钩”制度,以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为主攻方向,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向纵深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发挥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作用。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鼓励使用地下空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深入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市国有农用地基准地价、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基准地价、城镇标定地价制定及更新工作。完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推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

专栏8  土地高效利用工程

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地下空间利用。重点盘活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城镇低效用地,推动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利用。

完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探索新型建设用地供给方式,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净地”供应制度,合理利用存量划拨土地,探索工业用地先租后让供应方式。

完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部署二级市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已供土地需“分割和合并”等详细操作方法,建设完成标准化的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及信息系统。

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为依据,按照《河南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实施细则(试行)》的相关要求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实施土地征收与开发建设。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为基础,持续学习省内外试点工作经验,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

助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以农村居民点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控制农村居民点规模,优化镇村用地结构和布局,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开放和流动。重点对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旅游等农村产业用地给予保障。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及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

(三)转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探索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试行区域能评。深入推进资源总量管理,主抓水资源节约集约、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等相关领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绿色转型。

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升级。落实河南省“内节外引”能源发展战略要求,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完善输配网络,着力构建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风电、光电、地热、新能源、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分布式光伏应用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光伏产业基地。完善农村新能源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乡镇建设,支持永城市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重显著提高,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明确优势矿产勘查方向。根据我市优势矿产资源的特点,明确重要矿种勘查方向,科学划定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区,合理调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向,加大清洁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和勘查,弥补空白领域。以优质无烟煤和地热资源为依托,建立低碳高效的煤炭和清洁能源开发基地。

专栏9  清洁能源与矿产高效利用工程

风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显著提升装机规模100万千瓦以上。

节能减排。主抓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重点单位监督。落实上级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创建低碳产业园试点,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煤炭稳增稳储。重点建设永夏矿区李大庄等接续矿井,筹建永城省级煤炭中心,打造大型煤炭储备基地。

地热资源利用。依据相关规划,加大中心城区、镇区及周边区域地热开发力度,在供暖制冷、温泉洗浴、水产养殖和农业温室等领域科学合理利用地热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建设黄河故道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

矿泉水资源利用。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有利地区矿泉水资源利用,培育一批特色天然矿泉水产业。

(四)完善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循环利用机制。

进一步加强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修复项目全流程规范化实施。借鉴土地管理经验,探索完善自然资源规划、审批、供应、利用、登记、储备全流程、全过程、全周期管理机制,依法从整体角度消除监管漏洞。推进自然资源供给创新,助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资源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模式。

五、构建系统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

推进“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审批。按照自然资源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时间节点要求,高标准完成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推进商丘市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地区的详细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专栏10  国土空间规划类项目

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系统梳理风险挑战,明确发展定位与空间战略,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三类空间提出空间治理策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建立有效规划传导机制,并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综合考虑主体功能定位,提出发展定位与目标。系统分析县域国土空间格局及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从城乡统筹与乡村振兴、资源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风貌塑造、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研究空间治理策略,构建支撑体系,明晰规划实施策略。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上下联动、同步推进的原则,按照《河南省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全面启动并加快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依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水平编制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开发区管理机构、自然资源和规划等有关部门,编制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相互衔接,形成开发区规划“一张图”。

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商丘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为基础,对商丘市中心城区分片区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村庄规划。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导向,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扎实推进典型村庄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有序推进各县(市、区)控制性村庄规划编制。

补充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协同推进规划实施。适时出台商丘市地方法规,开展地方标准化体系建设。针对黄河故道、大运河及其他重要河湖湿地颁布相关条例、实施方案,促进上位规划有效传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推进落实“一条例四方案”,筑牢商丘美丽国土空间。

专栏11  美丽国土“一条例四方案”

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对黄河故道湿地保护范围、保护制度、保护措施、利用内容、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立法。

“绿化”巩固方案。结合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森林商丘生态建设规划,以“一带一网两环五区多廊道”为总体布局,持续实施森林商丘建设。推进黄河故道林带提升工程、乡村美化绿化工程、廊道绿化工程、平原防风固沙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国土绿化工程的实施。

“蓝天”巩固方案。加快“四大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三散”治理,健全“六控”常态化治理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由治标到治本转变。扩大新能源的投入使用比例,开展区域性和局域性的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

“碧水”巩固方案。深入推进“四水同治”工作,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加强黄河故道、林七水库、吴屯水库、郑阁水库及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干渠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持续开展“三清一净”行动。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保障饮水安全。

“净土”巩固方案。推进土壤污染监测、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重点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土壤详查。

定期监督规划实施,严格规划许可管理。加快商丘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按照国家、省、市工作部署,定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评估工作,并结合评估结果调整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推行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针对黄河故道、商丘古城等特殊保护区域,因地制宜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强化规划许可管理。

(二)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分类施策,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立足于资源环境禀赋,以“双评价”等为依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位于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主要功能以水源涵养为主。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为边界,对各类生态空间实行分类管控措施: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外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原则上按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原则纳入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范畴。

狠抓落实、质量并重,保护农业生产空间。按照保质保量要求对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全面落实河南省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行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为基础,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等政策为依据,针对商丘涉农区域研究制定农业空间用途管制细则。

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管控城镇空间。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资源环境底线约束的基础上,坚持节约集约、紧凑发展的原则,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发展规律,结合商丘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城镇开发边界管控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规模:城镇集中建设区内允许开展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城镇弹性发展区内满足特定条件下方可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特别用途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集中建设行为,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适时制定城市风貌、开发强度、产业准入等管控细则。根据入驻项目投资规模、生产需要、行业性质,合理科学确定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标准,探索灵活多样的供给方式,确保项目早日落地、早见成效。

(三)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完善“公铁空水”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巩固全国交通枢纽地位,促进豫鲁苏皖四省八市互联互通。落实省委“三区协同”战略,提升商丘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对接沪宁合科创走廊,融入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发展。引导城市科学布局、合理增长,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形成商虞宁一体化的新格局。

促进城乡融合与布局优化,助推乡村振兴。坚持“中心引领、轴向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持续开展“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工作,加快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农村垃圾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善乡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四)优化市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格局。

按照一带一网两环五区多廊道优化商丘林业布局。一带即黄河故道生态林带;一网即农田防护林网;两环即商丘中心城区环城林带和县(市、区)环城林带闭合圈;五区即城区、镇区、景区、库区、开发区绿化;多廊道即铁路、公路、重要河流沿线绿化带建设。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

按照“一河七湖三湿地”优化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布局。“一河”即黄河故道;“七湖”即任庄(鲲鹏湖)、林七(秋水湖)、吴屯(龙泽湖)、郑阁、马楼、石庄、王安庄水库;“三湿地”即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虞城周商永运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修复为主,系统开展沿线生态廊道建设。

(五)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以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持续推进民权县、柘城县等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加强试点区域可行性分析与评估,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原则设定各项目标任务,确保整治目标可量化、可统计、可考核。结合省部工作部署,推广试点经验,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六、构建法制化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一)全面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要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以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为基础,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为重点。坚持确权登记法治化,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落实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落实国家矿业权制度改革政策,开展采矿权抵押权能研究,完善探矿权、采矿权与土地使用权衔接机制。

落实全民所有资源资产所有权代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国家、河南省相关要求有序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研究建立适用于全市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体系。开展部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探索编制商丘市级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的自然资源清单,明确履行主体、代履行主体、行权履职内容,探索创新委托代理收益分配制度和管理方式。

强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开展收益管理探索,结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分资源种类研究体现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管理政策,逐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并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工作做好衔接。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机制。落实市、县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的制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资产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

(二)深化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围绕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克难攻坚、抓紧解决。努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推进政务改革。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权限范围内审批、服务、办事事项的梳理和清理,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申请材料,推进自然资源审批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加快建设“豫事办”分厅,加大“数字商丘”和“商通办”APP推广力度,扩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功能,增强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

(三)提升自然资源行政执法能力。

持续开展基层执法培训,促进自然资源规范化、高效化执法。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建立基础数据库,提升监督管理效能。加快推进“田长制”实施和覆盖全市的“天眼”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效能。

专栏12  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工程

严格落实田长制。健全“审批、监管、执法”融合的田长制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着力解决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违法违规采矿等问题。划分市、县、乡、村四级网络,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积极推进“天眼”系统建设。同步省级要求,建设全覆盖的“天眼”系统,结合“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搭建严格管理的“天罗地网”,发挥卫星遥感影像实时监测作用。

七、构建智慧化的自然资源基础支撑体系

(一)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和确权登记。

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落实国家、省、市相关工作部署,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对商丘市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加快构建并完善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监测体系,按“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的要求,持续推进商丘市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为基础,适时开展自然资源分析评价。

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逐步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全部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坚持市县统筹、权责清晰的原则,明确确权登记工作主体、工作范围。以全国自然资源登记信息系统为平台,强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2023年及以后,通过补充完善的方式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专栏13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重点任务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基础调查: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基础,集成现有的森林资源清查、湿地资源调查等数据成果,形成自然资源管理的调查监测“一张底图”。专项调查:开展耕地、森林、湿地、矿产等资源及相关后备资源专项调查,对沙、土壤等地表基质进行补充调查及更新,适时开展黄河故道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评价:对资源保护利用、生态治理修复等领域开展动态监测;对国土利用变化情况实施年度监测;重点监测黄河故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地下水水位和质量监测评价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研究。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保护地确权登记:对市域内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开展确权登记相关工作。河流湖泊等水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对市域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69条河流、15座中小型水库、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个天然湖泊,开展确权登记工作。湿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在自然保护地、水流等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外,中央政府委托市县政府代理行使所有权、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资源开展湿地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确权登记:依据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库、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或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数据库)、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清理结果、国土空间规划等开展矿产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森林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对市辖各区和各县(市)行政辖区内,部、省级确权登记范围以外的、尚未颁发林权权属证明的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开展确权登记工作。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加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的信息化管理,整合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推进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与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信息共享。

(二)提升基础测绘支撑能力与信息化水平。

完善“空-天-地-网”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商丘市分中心,深入开展“北斗+”融合应用,为自然资源监测监管“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撑,保障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的智能化、精准化、全面化。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5G+”、“时空大数据云平台”等基础工程,实现全生命周期自然资源智慧化保护与利用。推进以地下资源层、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和管理层为基础的实景三维商丘建设,加快1:1000-1:2000全域高精度基础地理信息生产与更新,开展“天地图·商丘”数据融合工作,增加自然资源数据丰富度。

专栏14  基础测绘与信息化重点工程

开展现代测绘基准的完善与推广、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与更新、实景三维商丘建设、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商丘市分中心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升级、时空大数据服务体系构建与融合应用、自然资源业务管理等方面重点工作。

(三)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

加快自然资源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聚焦黄河故道生态修复、地热高效开采与利用、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地热地质、土地利用、地下水观测等领域建设若干野外观测基地。鼓励商丘科学技术研究院、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等本地科研院所在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的合作交流。

(四)提高自然资源防灾水平。

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实施永城市地质灾害年度调查更新,着重开展塌陷区的农村宅基地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市域内地下水超采严重区域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协助省厅开展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分区施策,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情况,选择有序搬迁、工程治理、更新维护等治理措施。

加强林业防火灭火与有害生物防治。健全林业防火灭火体系,结合智慧林业试点建设,启动“森林智眼”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推广“防火码”。加大林业火灾预防与扑救宣教力度,开展林区防火道路、防火蓄水池、防火墙、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阻隔网等建设和林分改造优化,建立以林区防扑火专业队伍为主、林区防扑火半专业队伍为辅的森林防扑火队伍。在重点林场开展春尺蠖、杨小舟蛾、星天牛、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有害生物专项调查监测,加强有害生物管控,建立有害生物入侵联防联治和社会化防治机制。

八、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两个维护”在自然资源工作中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党政工作在推动“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实施中的保障作用。成立市县衔接、部门联动的工作专班,推进相关目标任务稳步实施。

(二)注重规划衔接。

建立由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林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组成的自然资源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到实处。加强与省级、市级相关规划的衔接,强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

(三)强化实施监督。

完善自然资源统计体系,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考核。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构建公众全过程参与机制,发挥公众在规划实施监管等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切实做好项目立项、资金筹措、风险评估、过程监管等,确保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重大工程取得预期成果。

(四)优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好系统内队伍,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分工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各项任务实施,形成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注重自然资源相关工作培训,多渠道培养自然资源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优化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多举措提升队伍专业水平、依法管理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

用户登录